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

毛向辉(Isaac Mao)

毛向辉(Isaac Mao)是一位风险投资家和博客作者,他的博客话题以中国为主。他同时还是 CNBlog.org 的共同创始人、群智基金会(Social Brain Foundation)董事以及维众创业投资集团(United Capital Investment Group)副总裁。

社会性媒体使得民众的交流日益频繁和自由,由此产生的 Web2.0 内容积累也呈现爆发增长的趋势。而这种创造性爆发的原动力,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是什么激励人们加入到这场洪流中来?他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分享者会前所未有地逐步积累起来自社区的尊重和大量的社会资本。而社会性媒体的关键驱动力和Web2.0的核心精神就是被称为“分享主义”的新思维方式。分享主义是一种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位。我们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现象中可以看到分享主义。同时这也是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宗旨,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趋势。分享主义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尝试的精神实践,是一种将庞大、分隔的世界转化为展现出超级智慧的社会化大脑(Social Brain又称群智)的社会心理态度。

神经元学说

分享主义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之中。虽然分享主义理论受到日常生活中实用主义的影响,但是它能从神经系统学以及人脑工作模式的相关研究中找到理论基础。我们无法完全确知大脑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们了解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大致工作机理。神经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物细胞,它还是一个对电流敏感、功能强大、有生命的微处理器。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庞大的网络,通过细胞之间突触的强度变化,达到处理信息和学习的目的。通过与周围的其他神经元分享化学信号,神经元可以集成起来形成更有价值的模式,并保持神经元的生命力与活力。重要的是,由于所有神经元遵循同样的原理连接和分享,这种简单的逻辑便可以重复和放大。大脑原本便是开放的。神经元网络可以分享功能和信息,而我相信大脑的这种工作模式应该可以引申到对人际网络的思考和决策中去。

“如果你坚持分享,你将发现很容易就能找到更多创意。创意的形成正如沿着思考路线的滾雪球过程。”

因而,我们的大脑从本质上就是乐于分享的。这一点对于创造过程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当你拥有创作冲动时,如果坚持分享,你会发现很容易找到更多的创意。创意的生成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沿着思维进程滚雪球的过程--随着创意雪球的惯性前行和扩大。如果你内心的认知系统鼓励分享,你就会建立一个令人愉悦的的反馈闭环,反过来帮助你产生更多的创意。这是一种蝴蝶效应--你最初投入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创意,最终将使你,乃至整个世界都充满创意。

然而,恰恰是由于关闭了这条分享的通路,大多数成年人在日常决策中往往缺乏创造力。原本,人是愿意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的。但是,受一种宣扬保护个人创意的文化所熏陶,人们开始认为分享危险的。接着,人们大脑中的分享主义被逐渐弱化,社会也不再鼓励人们分享。与此想法,如果我们更够鼓励一个人去分享,她将保持这种分享的天性。分享主义将作为记忆和直觉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将来有一天当面临有关创作的决策时,她将选择“分享”。

这些“思维的开关”的存在极其微妙,很难被察觉。但是,由于大脑和社会是相互联通的系统,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这种微观层面的分享一旦积聚起来,将形成可观察的行为。很容易判别一个人、一个组群、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是否乐于分享。对于那些不乐于分享的人而言,“文化产物”和 “知识产权”等等,不过用来是维持社区封闭现状的借口而已。他们的“文化”是能够得以保护,但失去的是更多宝贵的创意,以及分享可能带来的其他重要价值。这种知识的损失会在我们生活中形成黑洞,吞噬掉其他价值。

不倡导分享的文化误导这大众,将“私有”与“公共”严格地区分开来。它将创造性活动界定得一清二白:公共的或私有的,开放的或封闭的。并在知识的频谱上形成一道鸿沟。尽管这道鸿沟本身,有可能成为一种颇有价值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但由于人们对私有利益的关注,使得这道鸿沟难以填充。很自然地,为安全起见,大多数人把本来可能分享的私有化,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他们担心互联网可能会造成他们无法独力对抗的权利侵犯。然而问题的症结在于:你越不去分享,你就越弱小无助。

新技术与分享主义的兴起

让我们回顾1999年。那时,世界范围内,博客的先行者们不过寥寥数百名;博客的读者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的10倍。人类历史总是如此:重要的变革已经发生了,但大多数人却尚未察觉。在短短五年间,更容易使用的在线发布系统引发了一场平静的革命。很快,人们就从阅读博客转变为发表评论和参与讨论;接着,他们又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不也成为博客作者呢?越来越多的博客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读者,越来越多的读者演变成越来越多的博客作者。这场革命如病毒般蔓延。

更容易使用的在线发布系统引发了一场平静的革命。越来越多的博客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读者,越来越多的读者演变成越来越多的博客作者。这场革命如病毒般蔓延。

博客作者们通过互联网活跃而及时地发布信息;他们通过RSS、超链接、评论、trackback和引用彼此相连。这些观察入微的内容,弥补了个体在体验上存在的差距,从而创造出一部新的人类历史。一旦你成为一名博客作者,一旦你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网站积累起如此多的社会资本,你将欲罢不能。我们无法用上瘾来解释这一现象。这实际上是分享的冲动。这便是文化基因(meme)的力量,通过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和思维的交流而传递。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子邮件,这便是分享主义。

博客作者们往往很关注他们的读者背景,他们会问自己:“谁会来看这篇文章呢?”他们会巧妙地调整自己的语气,以及隐私设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避免麻烦。这并不是自我审查,而是一种很聪明的表达自我的方式。然而,当博客的发展到达临界点后,就成为了所谓的“博客圈(blogsphere)”。这就需要一套更为精巧的社会化网络体系和内容分享系统。如今,人们已经能够意识到,他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比如Flickr,让人们能够分享照片,同时又不失安全性。对于一个新用户来说,在Flickr中勾选进行隐私设置也许还有些陌生。但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尝试着打开了分享主义的思维开关。通过勾选,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分享。而就我的观察来看,越来越多的Flickr用户变得乐于分享,同时又不失去进行其他选择的灵活性。

大量涌现出来的用于交流与协作的社会化应用,让人们把自己制作的内容从一个应用服务输出到另一个。这仿佛使得用户将他们的文化基因注入到一个流水线般的生态系统中去。这种关联度,使得文化基因在不同的社会化网络间自由流动,并可能由此触及到巨大的受众。其结果就是,这种“微流水线”系统促使社会性媒体真的成为传统媒体的替代品。这些新技术正在让封闭文化中的分享主义基因复活。

一点行动,全局受益

如果由于接受的教育或文化环境的原因而丧失了分享主义,再把它找回来会很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坚持不懈的实践会让分享回归。你可以把分享主义看成是一种精神体操,但你必须每日锻炼,否则就会永久丧失分享的能力。你需要给自己一些激励,帮助自己不放弃分享,回到那种固步自封的状态。这里有一个办法:在桌上贴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今天你分享什么?”这可不是在开玩笑。然后,一旦你发现有趣的事情:请分享之!

这里有一个办法:在桌上贴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今天你分享什么?”这可不是在开玩笑。然后,一旦你发现有趣的事情:请分享之!

走向分享之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各种社会化软件。你的第一次分享或许微不足道,但你可以通过新技术扩大其影响。从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挑几个,邀请他们使用一种新的社会化应用。起初也许并不容易看到分享主义的成果。而真正的考验在于,你是否能够细心体会从分享带来的反馈。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分享活动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最直接的回报是分享所带来的快乐。而你还将获得更多。

第一种收获是评论。评论告诉你,你的分享激起了别人的兴趣、感激和兴奋。第二类回报是你的朋友们分享的东西。既然你认识并信任他们,你也会对他们所分享的东西感兴趣。这样,你最初微不足道的分享已经带来了成倍的回报。而第三种回报更为丰厚,你所有的分享都会通过其他人的网络被转发、传播和转载。这种递进效应能够迅速扩大你的影响范围。社会化软件的进步使得传播如同鼠标点击那样快捷。这就是分享主义的核心——你。你会很快声名远扬。

现在我们来看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种回报。分享不仅对你,对于整个社会都有意义。如果你选择分享,你同时可以允许其他人基于你分享的创作进一步创造衍生作品。这个选择会让创作的雪球在分享的道路上越滚越大,特别是当整个关系网中的节点人物和你一样乐于创造和分享。通过几轮发展,你最初进行分享的决策,将可能演变成为一部宏大的创作。当然,你会得到应有的荣誉。而追求财务回报也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的一点收获是:快乐。

崇尚分享主义精神的创作者越多,由民众自身编织起来的,公平公正的社会性媒体(Social Media)也就越容易形成。媒体不应由任何个人所控制,而是应该依赖于社会化网络的平衡分布。这些“分享英雄”们(Shaeros)自然就会成为第一波社会性媒体浪潮中的意见领袖。然而,这样的媒体权利属于每个人。在这样的系统中,你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分享主义捍卫你的权利!

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分享主义会引发很多问题。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版权。有人担心对版权内容失去控制会导致个人收益严重受损,或者彻底失控。五年前,也许有这样的可能。但今天,情况则完全不同。分享的环境超乎想象的强健。很多新的社会化应用让用户在分享过程中轻松地设定使用协议。任何违权行为不仅会受到法律约束,还将受到社区的制约。从你的分享中获益的受众也会帮助你维护权利。即便你是个传统版权的拥有者,这样的系统也相当理想。

此外,当通过分享获得了直接而快速的回报后,你或许会意识到版权和“保留所有权利”其实并非你的本意。你将尽情享受分享过程,而不再担心谁存了一份你的内容的拷贝。新经济学的准则告诉我们:演绎你作品的人越多,回报就越高。

而基于分享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保留所有权。但我乐于分享。这是我传播思想和幸福的方式。

我要指出分享主义不是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那些顽固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往往利用人们的分享天性,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权利和财产。社会主义,虽然比共产主义要温和,但也缺乏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在这样的制度下,国家控制所有财产。而基于分享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保留所有权。但我乐于分享。这是我传播思想和幸福的方式。

分享主义是完全自愿的。这个概念不难理解,尤其当“自由软件基金会”和“创作共用”等反版权(Copyleft)运动已有了若干年的发展。这些运动还在进一步优化权利许可范围的定义,让开发者和最终用户来更加灵活广泛地定义他们的作品。同时,由于新的许可既可以让人阅读,又可以被机器读取,这些作品在全新的网络生态系统中被进一步分享就变得更加容易。

互联网精神,社会化大脑

分享主义正是Web2.0时代的核心精神。它符合自然化的认识论(Epistemology)与现代价值论(Axiology),同时又是新兴互联网哲学的关键所在。分享主义将把世界转变成一个社会化大脑--一个人和软件交织在一起的混合体。我们每个人好比是连接成网络的神经元,通过社会化软件这些突触得以相连。

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飞跃--对我们而言是一小步,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大步。随着我们周围层出不穷的新兴技术,我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链的产出也不断提升。而我们这些社会化的神经元联系得越紧密,整个分享的环境就会越优质。我们分享的智识越丰富,我们的行为也就越明智。人们总是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现在我们要把这种对话移植到互联网上。

分享主义将成为下一股全球性超级力量的政治原则。它不是某个国家,而是由社会化软件构成的新型人类网络。

分享主义未来还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超级效能的政治要素。它不局限于某个国家,而是对于由社会化软件构成的全新的人际网络。这或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目前,甚至连一个相对完善的有关分享的政策都不具备雏形。但是这里我所讨论的思路可以对当今的政府给予帮助。我们可以把现有的和正在形成中的民主制度,与新兴的大众分类学(folksonomies,基于协作、社会化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类)结合起来,让人们探寻答案、分享信息、合成信息,以供民众使用。这种大规模、公平的共享环境所带来的群体智慧,可以保障我们的权利,并成为政府的监督者。未来,分享社区的微观参与(micro- involvement)会使得政策制定将越来越细化。与定期的议会会议相比,这种“实时民主(Emergent Democracy)”更及时。同时还能让我们的选择,从简单的“是”与“否”的二元投票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基于代表制的民主将更加及时和有效,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我们自己就是代表。

分享主义更有助于社会公正。在健康的分享环境中,任何有关社会不公的证据都将被放大,进而获得公众的关注。任何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都会很快获得友人以及友人的友人的帮助。对公正的诉求,可以通过多个互相关联的渠道得以申诉。通过这样的方式,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通过这些渠道和社会化应用,人变得越来越社会化,社会则越来越人性化。我们不再会单枪匹马。

只有当大多数人接受分享主义时,实时民主才会出现。既然分享主义可以增进沟通、合作和相互理解,我认为它应该在教育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分享主义应当可以适用于任何文化领域,社区准则,或者用于解决问题。而封闭主义只会让社会每况愈下,分享主义则可以成为解救社会萧条的一剂良药。在当今以及过去的那些极权国家中,这种走下坡路的循环就更加明显。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由人和机器构成的混合体,可以随时、随地,更好、更快地决策。人与人思维的交流将更加灵活高效。而基于这些庞大的分享网络,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将出现——这将是一场思维的革命。